
在創業初期,許多團隊會發展出獨特的 商業模式。但問題來了:這樣的模式能不能寫成專利?答案是——可以,但必須有技巧。本文將從法律角度、實務操作與案例,全面解析 商業模式專利 的可行性,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品牌與技術保護方式。
商業模式專利的法律限制
- 純商業規則不可專利
- 在多數司法管轄區(台灣、中國、歐盟),單純的「分潤方式」「會員制度」「廣告收益模型」屬於抽象概念,不屬於專利保護標的。
- 美國的商業方法專利
- 美國過去允許 Business Method Patent,但 2014 年 Alice v. CLS Bank 案件後,單純的商業邏輯已難以通過審查。
- 想成功申請,必須結合 具體的電腦實施發明(Computer Implemented Invention, CII),也就是透過技術手段落實商業邏輯。
如何把商業模式寫成專利?
1. 商業邏輯要落實到「技術方案」
專利不保護抽象概念,但會保護「透過技術手段實現的流程」。
舉例來說:
- ❌ 只寫「一種新的分潤模式」 → 抽象,無法申請。
- ✅ 寫成「一種基於伺服器演算的自動分潤方法,包含會員驗證模組、演算法計算模組與支付模組」 → 具體可申請。
2. 技術化描述商業流程
將商業模式拆成技術步驟,例如:
- 伺服器接收使用者資料 →
- AI 演算法分析消費行為 →
- 區塊鏈智慧合約自動結算 →
- 雲端資料庫產生報表。
這樣就能把「商業邏輯」轉化為「專利方法或系統」。
商業模式專利的案例
- Amazon 一鍵下單專利
不是單純的「快速購物」概念,而是申請「一種電腦系統,能在儲存使用者資料後,透過單一操作完成訂單處理的方法」。 - 支付寶安全交易專利
核心是支付流程,但被寫成「一種基於伺服器與客戶端的身份驗證機制」。
這些案例顯示:專利保護的不是商業點子,而是點子背後的技術化流程。
申請專利之外的替代方案
如果你的商業模式比較抽象,無法完全技術化,也可以考慮其他保護手段:
- 著作權:保護你的商業計畫書、流程設計圖。
- 營業秘密:保護你的內部運營流程與數據。
- 商標註冊:保護品牌名稱、LOGO 與市場辨識度。
結論:商業模式可以專利化,但要有技術包裝
總結來說,商業模式能不能寫成專利,關鍵在於有沒有落實到技術層面。純商業邏輯不會獲得專利保護,但若能透過電腦系統、演算法、區塊鏈或雲端平台實現,就有機會成為 電腦實施之發明專利。
👉 如果你正考慮將商業模式轉化為專利,或想知道 如何把抽象的商業構想寫成技術性專利,
歡迎諮詢 長安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。我們擁有超過 30 年的專業經驗,能協助你把點子轉化為專利資產,讓創意真正成為品牌護城河。